注册演示系统
  • 企业名称/姓名
  • 联系电话
  • 短信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立即申请

logo
中大型企业客户的共同选择
合作商品logo
关闭icon
icon
成功提交
  • 请保持手机畅通,一对一解决方案工程师
  • 将尽快与您电话联系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 · 获取典型案例解读
  • · 了解最新万米动态
  • · 获取行业解决方案
  • ……
关闭icon
重复注册
电商资讯

了解万米动态,掌握行业资讯,深度解析商城运营难题

图片

致那些被冷落的APP,四招让用户对你的APP上瘾!

  • 万米商云
  • 2018-06-07 11:38:04
  • 图标 4415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的APP都在抢夺用户碎片化的时间。能否做出让用户上瘾的产品决定了你在众多竞品争夺战中能否脱颖而出。打开手机,各类APP简直霸屏,但常用的也就那么十来个,剩下的那些也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安慰型APP”。 

所谓“安慰型APP”?就是“不下感觉少了什么,可下了也不怎么用,但也舍不得卸载的APP。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先来探讨下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现实因素吧。

心理分析:

觉得自己需要,对个人的要求、对生活的追求。

“身边的人都在健身、减肥,我也想练练,下载了「keep」。可只有在刚下载的时候躺床上看过,看过即是运动过,可以说非常佛系啦。”

“下载了旅行类APP如蚂蜂窝,总想着只要出去旅行肯定用得着,不下载的话总觉得生活少了点追求,结果一年打开不了几次。”

“工作以后大家都在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也下了「得到」,下载下来就感觉自己在学习了、在看书了。”

专业标配,不下载好像就不能称作专业的 **人

“我下载了「澎湃新闻」,因为我大学是新闻专业,这种APP不下载,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人,但是打开的几率很小。”

“我下载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因为之前想做产品经理,但是现在做了老师,所以很少打开。”

紧跟潮流,不能掉队,啥火就得下个

“同事手机里有,大家最近都在玩这个,我也得下个,不然别人聊天都听不懂就out了。比如抖音、快手等等。即使不用,也感觉后面会用上,不会轻易卸载。“

惜财心理,在这个APP里面充钱了,就不会轻易卸载啦

“之前下载这个游戏的时候,花钱充值了。现在虽然不玩了,但当时是花了钱的,舍不得卸载,以后没事的话还会再玩吧。”

情感寄托,哪怕不用,放着也是一种安慰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玩「旅行青蛙」,所以就下载了,因为当时不能绑定账号,如果卸载了,数据不能保存,我的呆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在手机放着也是一种安慰。”


那些积灰的APP为啥会被冷落?

用户下载APP的主观愿望肯定是积极的,尤其是对于学习型、工具型的APP。那么为啥这些APP受冷落了呢?不够好用呗!大部分的用户是互联网产品的腰部用户,即占比最大,也是APP的主要目标用户,这部分人通常的心理特征便是”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类人会冲动地购买一些课程,但买后不用焦虑感便不断增加。所以产品在设计上要增加粘度,让用户获得感强一点。比如喜马拉雅FM的思路,你读书就困,那我可以读书给你听,你听久了会累,那我就把书拆解了给你听。把握住用户的懒惰心理,降低用户获取的门槛,他们就更加容易买账。

还有很多原因来自于用户的真实反馈,比如APP定位不清晰、内容太杂,没有特色,首次体验就不好;还有很多APP没有做好用户画像,缺乏活跃机制,智能推荐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如何让用户对你的APP“上瘾”呢?

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得找准需求做好产品。通常用户对APP没有依赖感,很大原因是产品力不足,做出好用的APP则是关键。其次就是运营推广的阶段,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1、外部触发、内部触发相辅相成

为了提高触动用户的概率,APP要在多平台、多渠道进行运营推广,加强产品的曝光度。比如,你刷朋友圈,看到一个好友分享一个抖音视频(外部触发),点开看完以后觉得好有意思,不仅可以看别人的有趣视频,自己还可以发短视频,说不定还能莫名蹿红(内部触发),所以你果断下载了抖音。

用户“病毒式传播”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些“促发”的因素:

“原生病毒性”:即通过App本身的邀请好友功能而传播吸引的新用户的方式;

“口碑病毒性”:即通过口碑传播,用户主动通过搜索引擎成为的新用户;

“人工病毒性”:即通过人工干预,通过奖励措施来鼓励用户进行邀请。

2、从用户角度出发降低行动门槛

行动是在对某种回报心怀期待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当然也要注意该行为的简单易做,结合用户的主观意愿降低体验的门槛。总之,不要给用户设置障碍,比如有的APP不支持第三方账号登录,使用操作很复杂,这样很容易造成用户的流失。

3、多变的酬劳,让用户产生持续的热情

其实,上瘾模型与普通反馈回路之间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强烈渴望。给产品“安装”多变的酬赏,就是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如,你选择用饿了么订餐,下单成功后弹出一个红包分享窗口,分享出去的是“拼手气红包” ,第n个领取的人才能获得大额红包。有时点开是1块或5毛,偶尔运气好抽中了大包,那时多巴胺便会大量分泌,给你带来超乎寻常的快感。

4、循序渐进的提升用户的投入,让他们“舍不得”卸载

这是上瘾模式的最后一步,也是用户和产品发生关系的临门一脚。当用户为某个产品付出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时,投入即已发生。当然投入并不意味着让用户花钱,而是指用户的行为能提升后续服务质量。比如添加关注、列入收藏、下载分享等。凡此种种,都是用户为提升产品体验而付出的投入。

用好上瘾理论,可以非常有效的让用户“上瘾”。但是这些手段也都是建立在产品比较有价值的基础上。所以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也很重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最终留住用户。

“信息过载”是现状,APP“下而不用”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竞争越来越激烈,下载的门槛越来越低,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所以无论是从产品设计、交互上、使用上,还是激励机制、数据运营方面,要想打造出让用户“上瘾”的产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欢迎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 · 获取典型案例解读
  • · 了解最新万米动态
  • · 获取行业解决方案